宗师3素问攻略
1、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。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,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,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,临床疗效不断提高,最终形成了中医学“一源多流”的学术及文化特色,中医学派知多少。快跟小编理一理。全元起(南北朝,生卒年不详)。
2、校注《素问》,名《内经训解》,宋代后散失。现可从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中见到少数《训解》的内容。林亿(宋,生卒年不详)。
3、《新校正》,保存在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中。王冰(唐,约710-804)。
4、注《素问》,名《素问十问》现今所见林亿校正的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。吴崑(明,1551-1620),安徽歙县人。注《素问》,名《内经吴注》。
5、马莳(明,约15-16世纪),字仲化,自号玄台子,浙江绍兴人。注《素问》,名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》;注《灵枢》,名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》。简称《发微》。
宗师3素问攻略
1、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。张志聪(明,1644-1722),字隐庵,浙江杭州人。
2、与侣山堂诸人共注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,名《素问集注》、《灵枢集注》。简称《集注》,水平较高,且贴近临床实际。
3、(三)分类研究诸家杨上善(隋唐,生卒年不详)。把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,分做19大类,名《黄帝内经太素》,简称《太素》。现存本缺损较严重。滑寿(元,约1304-1386),字伯仁,祖籍河南襄城,迁定浙江余姚。
4、删减《素问》,分为12类,名《读素问钞》。因内容不太完整,故局限性较大。张介宾(明1563-1640),号景岳,原籍四川绵竹,后徙居浙江绍兴。把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分为12大类,著成《类经》。
5、李中梓(明1588-1655),号念莪,上海浦东人。精选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(14万余字)分为8类,著成《内经知要》,不到2万字,概括性较强,适于初学《内经》者。(四)专题发挥诸家。